1987年,少林寺第二十九代方丈行正法师病危之际安泰证券,曾经给中国佛教协会写过一封信。
正是这封信,埋下了震动少林寺的伏笔。
信中直指其弟子释永信“偷拿法卷”“虚报差旅”“自称方丈”,更断言他“野心过大,不堪接班”。
然而行正圆寂后仅数月,22岁的释永信仍以“行正衣钵传人”身份接任住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寺院掌舵人。
这场看似矛盾的权力交接,拉开了释永信争议人生的序幕。
1981年,安徽颍上少年刘应成揣着30元钱和20斤粮票,踏进嵩山少林寺的山门。
眼前的景象泼了他一盆冷水:漏雨的屋顶、28亩薄田、十几个僧人,早晚两顿玉米糊糊,中午才吃得上两个馒头。
但少年心意已决,他想象中的僧侣生活是“云来雾去,八面威风”。
即便现实是挑粪种地、放牛做饭,他也拜入行正方丈门下,得法名“永信”。
这个选择并非偶然。
颍上县曾饱受淮河水患之苦,当地人常借佛学寻求精神寄托。
而释永信的师父行正,恰是少林寺的“守护者”。
甚至面对要毁坏少林寺的人,他都能高喊“炸塔林先炸我”,并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只为要回寺院管理权。
少年释永信跟着失明的师父挤在货车厢里奔波安泰证券,被派出所传唤时,行正只说:“想要庙活下去,得先学会和权力打交道。”
行正对释永信的感情充满矛盾。
他看重这个徒弟的机敏。
1984年,19岁的释永信被推选为寺院管委会成员,组织武僧表演、自筹资金重修法堂,还成立“少林寺拳法研究会”,系统整理濒临失传的功夫。
但师父也警惕他的“不安分”。
毕竟释永信常对外自称“二当家”,甚至偷偷拿走象征方丈传承的法卷。
这种担忧在1987年达到顶峰。
行正临终前致信佛协,痛陈弟子“不堪大任”,并秘密将法卷托付给居士郝释斋保管。
同年7月行正圆寂后,当地政府连夜搜查遗物、冻结寺院账户,还派驻13人工作组接管少林寺。
危急时刻,释永信的“野心”反而成了优势。
他通过政府人脉周旋,仅三个月便重掌寺院,代价是接受“名誉方丈”德禅师叔祖的监管。
行正的警告很快显灵。
1988年,德禅以“破坏寺规”为由将释永信“迁单”。
但这位年轻住持早有准备,他联合武僧郝释斋,让四名弟子拜入自己门下安泰证券,以“护法”名义重返少林。
此时的他已看清:要坐稳位置,必须把少林寺变成“摇钱树”。
他的商业嗅觉堪称敏锐。
1989年组建武僧团巡演60国,日本首相府、英国白金汉宫都成了舞台。
1993年“少林火腿肠”事件后,他成立中国首家佛教公司,抢注666个商标,甚至把“南少林”“北少林”都收入囊中。
2002年启动少林功夫申遗,宣称“宁可商业包装,也不能让文化断了根”。
争议也随之而来。
1998年,他当选全国人大代表,2004年,少林寺门票收入占登封财政30%以上。
但周边村民因拆迁与他反目,弟子释延鲁因“结婚两次”被迁单后,转头举报他“私吞武校收益”。
行正法师的担忧,本质是传统佛寺与现代经济的碰撞。
2005年,少林功夫首次申遗失败,同年网帖举报释永信“有私生子”“双重户籍”,少林寺回应称“谣言”。
但矛盾并未平息。
2025年7月27日,少林寺官方突然通报释永信涉嫌挪用资金、与多名女性有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正接受联合调查。
回望1981年那个冒雨叩响山门的少年,或许行正早已预见:
当“普度众生”的宏愿遇上4.52亿元的地产项目、当禅修静室变成淘宝店铺售卖9999元的《少林武功秘笈》,这条背离师父嘱托的路,终将走向风暴的中心。
参考资料
1. 腾讯新闻:《少林寺:释永信侵占资金、与多女有染,正接受调查》
2. 微信公众号“新京报”:《释永信被查:16岁出家34岁出任少林寺方丈 10年前曾被举报通奸》
3. 中国新闻网:《释永信被命名少林功夫代表性传承人(图)》
4. 微信公众号“南方人物周刊”:《释永信“绯闻”,有背景无答案》
5. 中国广播网:《“佛门也能做买卖”——少林寺的CEO时代》
6. 人民网:《伍文胥:佛门净地缘何充斥权钱魅影?》
7. 中国政府网:《释永信代表:传统文化要成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
8. 微信公众号“新京报新媒体”:《释永信大和尚的编年史(1981-)》
9. 微信公众号“财新网”:《释永信:一路风波中的佛门晋升路》
(小可 老A)
配先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