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冬梅 本报通讯员 王巧然 余果林共享财富
7月21日,在中国石油昆仑数智油气物联网实验室内,记者戴上梦镜AR智能头盔体验AI时代石油人的工作日常:通过支持10多种语言的梦镜AR眼镜下达指令,完成场站的AR智能巡检、路线导航、应急指挥、远程协作等工作,远程专家支持可随时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疑难杂症。
梦镜AR智能头盔是全球首款搭载5G模组的防爆AR智能头盔,适用于巡检作业、应急指挥等各种工业现场环境。
长期以来,中国石油顺应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趋势,在勘探开发、管道集输、炼油化工等全产业链扎实推进“数智中国石油”建设,类似梦镜AR智能头盔的“数智铠甲”,已经成为中国石油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利器。
“数智铠甲”改变能源生产方式
在荒漠戈壁的钻井平台上共享财富,技术人员通过平板电脑远程调控钻头转速,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地层压力、温度等数据;在炼化厂区的巡检路线上,智能穿戴设备自动预警设备异常,取代了过去传统的巡检模式;在加油站的服务台前,加油站管理系统3.0快速匹配车主需求,自助结算终端让加油效率提升三成……这一幕幕场景,正是中国石油人利用“数智铠甲”改变传统能源生产和运转方式的具体景象。
“中国石油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围绕油气业务核心需求,构建了近500TB高质量数据集,率先发布了3000亿参数能源化工行业大模型,为生产技术管理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持。”7月17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专家龚仁彬告诉记者,“加强人工智能在油气行业的应用,有望改变石油工人两脚泥、一身油的工作环境。”
在塔里木油田智能运营中心,油气生产调度正在呈现“新范式”。“比如场站关键设施运行异常,从原来层层上报,到现在与现场同步感知自动监测预警,使生产运行管控的颗粒度更细。”塔里木油田生产运行部高级主管杜涛举例道。
“数智铠甲”也在不断提升炼化行业安全水平。“以前,手持检测仪逐点进行泄漏检测需要10个人巡走30天。”呼和浩特石化职工马志远调出实时监测数据说,“现在,智能监控系统里厂区和周边5公里的14个大气指标实时更新,智能算法就能自动定位泄漏源和排放量。”
“数字员工”上岗实现质效双增
在强化AI技术与生产运营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共享财富,中国石油不断涌现出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和运行方式。
作为中国石油销售企业中首家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河北销售日前迎来第一位“数字员工”。截至目前,该企业已经上岗了58名“数字员工”,月均节省工时超过1100个小时。
“请给出6月份乙烯生产数据!”工作人员发出指令5秒钟后,对话框里一串串实时数据精准地显示出来。这是昆仑数智人工智能团队打造的“智能问数”平台,目前已在广东石化化工一部试点“上岗”,成为让人眼前一亮的炼化AI智能小助手。广东石化化工一部副经理王宏全表示,应用AI问数功能对操作人员来说非常方便,不需要再打开业务系统便可对海量数据进行查询,令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随着一批批数智成果在炼化领域落地,中国石油智能化场景已全面覆盖26家炼化企业的1400套核心生产装置,以智能化手段精准优化生产工艺,助力炼化企业高附加值产品收率提升0.07%,设备故障报警准确率稳定在90%以上,生产管理效率提高10%。
为全球油气开发提供“中国方案”
在中国石油油气业务“三个一亿吨”产量格局中,其中一个“一亿吨”就来自于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当量。如今,中国石油海外业务高质量发展的背后,又多了一份科技新力量。
7月初,在管道局东非原油外输管道项目施工现场,一台由其自主研发的CPP900-W1N单焊炬管道全位置自动焊接机器人灵巧地沿着管壁焊接,精准完成焊接作业。
作为非洲能源运输的关键工程,项目业主对焊接热输入量的控制要求极为严格,波动范围不得超过±5%,人工操作几乎无法实现。而上述设备以高精度焊接技术和智能化控制能力,已累计完成焊接超2.7万道口,推进管道500多公里,焊接合格率达98.88%,赢得了项目业主高度认可。
随着无人机技术日益成熟,大庆油田工程建设公司坦桑尼亚区域项目团队今年开始使用无人机辅助施工现场管理,高空巡查逐一核实并拍摄记录现场所有作业点的施工进度情况。
“东非原油管道储罐和终端建设项目占地面积达75万平方米,无人机技术让我们能够通过‘鹰眼’俯瞰项目,对破解作业面分布广、施工界面多、管理资源相对不足等难题十分重要。”坦桑尼亚区域项目部技术人员李志军说。
随着“数智中国石油”建设的深入推进共享财富,更多“数智铠甲”将走进中国石油海外项目一线,为全球油气开发带来全新的“中国方案”。
配先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